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快讯:“守井人”的心思

时间:2023-07-06 16:08:23来源 : 人民网-湖北频道

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初夏清晨,丹江口库区在鸟鸣鱼跃中渐渐醒来。6月23日晨光熹微,笔者驱车赶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。平坦整洁的乡道两侧,漫山遍野的桔园一片青翠,绿莹莹的新桔挂满枝头,桔树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。

6点,笔者抵达桔园环绕、碧水依依的关门岩村,但见绿水青山和白墙黛瓦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山水画。

“老张,起这么早?”一到清漂员张绪春的家,见到大门已经敞开,笔者大声招呼起来。


(资料图)

一个面色黝黑、脸上刻满风霜的中年汉子循声迎了出来,笑呵呵地招呼笔者进屋,“你们先坐会儿,我拿点东西就走!”

在客厅等候的功夫,笔者四处打量,这从外边瞧与其他村民无二的房子,内部装修虽然简单但干净整洁。不一会儿,张绪春提着一袋子方便面从二楼下来。笔者笑着说:“你这住得是别墅啊!”

“我们村是移民村,房子建得都差不多,家家都用了自来水和液化气,跟城里没啥两样。”老张憨憨一笑,随口介绍道。边说,他边麻利地抄起钩子、麻绳、镰刀“清漂三件套”,随即出门。

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,丹江口大坝所在地。均县镇是该市移民人数最多的乡镇,而关门岩村不仅家家户户都是移民,更是该市渔民最多的村。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认真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,在涉水的13个乡镇成立了300名专职护水队员和203支志愿护水队,这批“守井人”牢牢筑起了守护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的“第一道长城”。张绪春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一群人扑在水上

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库岸进发,两岸桔园尽收眼底,绿水青山顾盼生姿。在这样的一片旖旎天地间行走,人的心情无比舒畅。

“这么早就去清漂?”笔者一路与张绪春聊起来。

“习惯了,每天想着先把清漂的活干完,不然不踏实啊!”张绪春质朴地说。

“那要是下雨,你们是不是就不用干活了?”

“哪咋行?下雨也得干!尤其是汛期下大雨,上游来的漂浮物会更多。”他回忆道,“2021年秋汛,我们每天从天不亮干到晚上落黑,十几个小时,回去累得饭都不想吃。”

“那就没有想过不干了?”

“也想过,但一想到不当清漂员,我就得天天在岸上。我肯定不习惯啊!”张绪春顿了顿说,“哎呀,终究是我舍不得离开水啊。”

缓了会儿,他接着说道:“再说,一想到我现在护的水是送北京的,我就坚持下来了!”

简短的几句话,张绪春护水的初心一目了然。

6点半,阳光已穿透层云洒向汉江,远处的万顷碧波已跃入眼帘。张绪春带我们继续向岸边步行,滩涂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,到水边时鞋子已经沾满了泥。到了岸边,夏水如碧,水天一色,浪花轻轻拍打着库岸,不时飞过的白鹭留下阵阵涟漪,其美无比。

“走吧,上船。”近处打捞干净后,张绪春斑驳的鬓角已经沁出汗珠。

“咚!”张绪春敏捷地跳上船,铁皮船发出巨响,斑驳的船身开始震颤。待笔者和另外三名清漂员上船后,张绪春发动船只,原本碧玉般的库面顿时被洁白的浪花划出美丽的一道弧线,山色有无中,库区美成一幅醉人的画。

一股劲发自心底

日头渐高,碧空如洗,江面上浮起层层的金光,如丝滑的锦缎。清漂船在湖光山色间走走停停。行船时,张绪春和清漂员们都不怎么说话,默默地凝望着水面,时刻准备着投入工作。一旦发现有枯枝败叶,船便停下来,张绪春和清漂队员就会迅速地打捞。

“这江面很干净嘛,没啥漂浮物,为什么还要天天下河捞?”船走了1个多小时,只零星地打捞起一些枯枝,笔者不禁疑惑地问道。

“这两天是晴天,漂浮物就少一些!”

“有时候遇到上游发大水,这河面就会漂着好多枯树等杂物,多得时候靠我们几个根本不行,市里面就会加派清漂船过来帮忙捞。”

“前些年这里漂浮物很多,这两年明显少了。”

“我们天天捞,现在肯定少啦。”

“另外,镇上还有考核,我们不把河道弄干净,大家脸上挂不住啊!”张绪春和队友们纷纷说道。

船在一个回水湾停了下来,岸上草木繁盛,树影在水中摇曳生姿,水是一般无二的清,但水面上枯枝败叶确实不少。

“前两天下雨,上游又冲下来这老些。”老张拴好船,队员们连忙干起活来。笔者也尝试跟他们一起捞,发现泡过水的树木分量很重,很难捞得起来。这时候“清漂三件套”中的钩子和麻绳就派上了用场。众人用钩子搭住枯木拉近船舷,张绪春用麻绳捆牢后系在船尾,大家一起喊着号子,合力将树桩捞上了船。

“哎呦!”队友老王低声惊呼,枯枝上一根粗大的木刺扎破了他的食指,鲜血瞬间涌了出来。“没事没事!”老王随手把木刺拔掉,洗净手上的血迹继续干活,“受点伤不算啥。”

据悉,2021年丹江口水库水位第一次上涨至170米,水位线下大量的树木被淹死。去年又大旱,库岸边和消落区就形成了大量的枯死树木。

张绪春和队员们冒着酷暑清理着一棵棵枯树。骄阳如火,无声地见证着清漂员们热火朝天的干劲。热风吹过,涟涟水波如页页书卷般,记录下他们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静静地漂在水上,默默地穿梭库中,任凭风吹浪打,从不缺席清漂的绵长岁月里,又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。

一颗心热烈滚烫

正午12点,张绪春和清漂队员们停下手中的活计,拿出咸菜和方便面,下船寻一个阴凉处吃午饭。

“就吃这个?”笔者好奇。

“吃这个方便省事,节约点时间,下午好早点收工。”张绪春告诉笔者。

阴凉处还是热,不干活也出一身汗。张绪春拿起早已喝空的矿泉水瓶子,到库边灌满清水喝起来。张绪春递给笔者一瓶:“喝点水,凉快凉快。”

“这水能直接喝?”

“咋不能喝?这水又清又甜,很多外地游客看到我们直接喝,也捧着库里的水喝,他们喝着怪美,我们看着也怪美!”

说话间,张绪春的手机响起了。

看是远嫁外地的女儿打来电话,张绪春连忙把嘴巴上的方便面渣渣抹掉,赶紧接起电话。

“爸,又在清漂?你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,啥时候也能来我家住几天?”

“我现在每天忙着清漂,咋走得开!你把你妈和孩子照顾好就行了,别操心。”

“清漂挺累的,你年纪大了,要不就不干了?”

“你别管我,我天天到江面上转转,心里自在得很。再说现在大家环保意识越来越强,没那么多垃圾捡了。”

放下电话,张绪春感慨地聊起自己当上清漂员的经历。他说,渔民才上岸那会儿,天天没事干,又不让划船到河里去,心里空落落的。2020年,镇上招清漂员,一听说每天可以到河面上,张绪春二话不说报了名。

碧绿的江水,静静地流淌着。张绪春和清漂队员草草吃完饭,拧干衣服,又纷纷跳上船去。

铁皮甲板已经烫脚,船舱里像蒸笼。

“这也太热了吧。”笔者一上船,汗就如注,不由地感叹了一声。

“这还没到最热的时候呢,伏天甲板上可以煎鸡蛋。”张绪春笑笑说,“你是城里娃,不知道呀。冬天比夏天还难受,那风像刀子,刮得脸生疼,若是不小心清漂时手上沾了水,风一刮全是大口子。”

笔者顿时明白了,为什么47岁的张绪春却有一张六十多岁的脸。

“这么苦,这么累,收入应该很可观吧?”听着张绪春的讲述,笔者好奇地问道。

“开始每月才650块钱,今年涨到了1000元。”

“我不指望这点钱生活。取缔了网箱和渔船以后,我承包了13亩桔园,去年天干有五六万收入,今年雨水好,怎么着也可以卖上十万块钱。”张绪春不等笔者再问,继续说道:“现在水更清了,山也更绿了,外地游客也来得多了,我们橘子价格也卖得好了,村里有人还开起了农家乐,收入可观的很。”

“这水真清呀!”在船舷望着一库碧水,笔者发出由衷地赞叹。

“是啊!”老张接过话茬,“亲戚朋友来了,都羡慕我们住在这么漂亮的地方,外地游客来了,也一直夸咱这里山清水秀,听了心里别提多美。”

张绪春的声音不大,语气平缓,却在笔者心底激起一股热流,久久不曾退去。清漂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,却承载着他们对这一库碧水全部的热爱。

“那你现在还有啥心愿没有?”采访即将结束,笔者问了张绪春最后一个问题。

“我离不开这片水。把这片水守好护好,流向北方,留给后代,再苦再累我都心甘情愿。”张绪春望着如镜的水面思忖道,“有时候我就想,要是北方人都能来咱这库区看看该多好呀。”

时间随着汗水悄然流淌,不知不觉间夕阳已斜挂在山间,染得半江瑟瑟半江红。清漂船在寥廓江天、徐徐清风中,满载“收获”返航。此时的清漂员们有说有笑,繁重劳动后的轻快声音回荡在库区碧波间。

清漂船缓缓靠岸,橘色晚霞铺在浩渺水面上。清漂员们把船尾的枯树全部转运上岸后,个个不急着回家,又都到各自负责巡护的库岸上再转转。

夕阳即将没入群山,橘色晚霞洒满水面,张绪春的身影投在澄澈的水里。一库碧水仿佛听懂了老张的心思,泛起道道波纹,既像是发出召唤,又像是恋恋不舍。落日余晖中,老张向笔者挥手告别,水中的身影被拉得老长,显得格外高大。(肖邦明、王雁博、闵波、李斯、潘洪莉、周玉娟)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